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2021-2025)是池州学院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重要时期,是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间段,也是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以安徽省高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引领,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我校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依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结合中心发展实际,科学谋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基本建设情况

(一)中心概况

中心成立于20114月(皖教秘科[2011]21号),目前挂靠于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进行管理与建设中心的职责:开展皖南民俗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夯实学校的特色科研;强化科研服务地方的功能,使中心建设成为皖南(池州)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智库中心做好皖南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池州傩戏非遗文化的教育传习工作,服务学校教学与人才培养。中心研究方向目前确定为“皖南民俗文化研究”、“皖南戏曲文化研究”和“皖南宗教文化研究”等三个方向,每一方向设学术带头人1-2名、学术骨干5-7名组成专职的核心研究团队并以项目参与的形式,面向校内外开放式地吸纳、调整研究院的兼职研究成员。

(二)“十三五”建设规划目标的执行情况

“十三五”期间,中心在科研项目承担、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学术交流、决策咨询与社会服务、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如下。

1.学术研究及标志性成果

中心学术委员会每年度公正评审、推荐省教育厅科研平台重点项目5项,迄今共计25项。此外,中心方向学术带头人积极开展地域文化的特色研究,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创新攻关项目和省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刊发了学术论文23篇,其中二类9篇;出版了学术专著9部,分别为《宗族社会与池州傩戏的关系研究》(谈家胜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皖江文化十讲》(谈家胜编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青阳腔研究》(纪永贵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池州民间饮食习俗》(何家荣编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李白皖南诗文千年遗响》(何家荣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吴应箕文集》(章建文点校,黄山书社2017年版)、《古代徽州和皖南民间信仰研究》(丁希勤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地藏菩萨图像学研究》(尹文汉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年版)、《九华山志》(向叶平,方明霞点校,尹文汉审定,安徽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等,其中纪永贵教授的《青阳腔研究》荣获安徽省2017-2018年度人文社科成果奖三等奖,何家荣教授的《李白皖南诗文千年遗响》、谈家胜教授的《宗族社会与池州傩戏的关系研究》和章建文教授的《吴应箕文集》等学术专著分获池州市第六届(2017-2019年度)社科成果奖一、二等奖和优秀奖,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2.多层次开展学术交流

一是与巢湖学院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师大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安徽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等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展了密切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并依据省厅文件要求组建了我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委员会(成员9人,其中校外专家6人、校内专家3人),指导研究基地的学术研究。二是主(承、协)办系列学术研讨会议,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具体有主办“杏花村历史文化暨杏花村旅游文化园建设研讨会”(2017年6月,池州)“价值重现与传承:皖南(池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2019年11月,池州)协办“第七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2016年10月,池州“安徽(池州)地域文化论坛”(2018年12月、池州)。三是应邀参与或组队参与有关区域文化研究的学术论坛或研讨会。组队参与“安徽(池州)地域文化论坛”、““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和每年度安徽省历史学年会等;应邀参与“第六届安徽文化论坛”(2018年11月、淮北)、“第二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202010月,南京)和“首届淮河文化论坛”(2019年11月,寿县)以及环巢湖文化系列学术研讨会等。

3.研究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十三五”期间,中心各方向研究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取得了明显的实绩,3人晋升教授,增强了中心的科研实力;人才培养方面,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注重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每年指导学生开展大创项目训练和暑假社会实践调研;曾指导乐庆康同学撰写《寻古访今话池傩》获得校2016年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指导管志财、佘佳琪两位同学参赛2017年的“挑战杯”,荣获省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指导学生传承茶文化,在历届安徽省大学生茶文化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次,二等奖5次。2019年,中心积极申报省、市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获得省、市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拨款共19万元到账改造“皖南民俗文化展览室”之非遗展厅为“池州傩文化展示馆”历经8、9两个月的改造,“池州傩文化展示”初步建成并于10月份对师生开放,产生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益。进一步添购、充实“皖南民俗文化展览室”的展陈藏品。

4.决策咨询与社会服务

期间,中心积极与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科协、市社科联等部门沟通联系,调研、了解在地方文化建设方面的难题与需求。目前,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多人受聘担任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市古村落保护专家、市科协委员、市人大法工委立法顾问等社会兼职,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相关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三)“十三五”建设尚存不足之处

其一,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文不足。除上述的相关学术专著获得省市社科奖外,对照中心“十三五”规划论文数量尤其是二类及以上刊物文章总体偏少其二,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智库作用稍显薄弱与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发展的文化建设不相适应,有效服务社会的途径和方式比较单一,未能在深化基础研究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新型智库作用。其三,数据库建设情况滞后。因中心管理人员不足,仅仅维持中心网络信息的维护,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及各研究方向资料数据库建设情况相对滞后这些突出的问题应引起重视,也是“十四五”建设期间应该予以解决的问题。

 二、“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围绕新时代新阶段安徽新发展战略,结合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我院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深化研究基地的体制、机制改革,崇尚学术,坚持创新,促进教学,服务地方。瞄准重大现实问题,开展校地协作,为皖南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定位

“十四五”期间,中心将持续深化皖南历史民俗文化遗产发掘整理的学术研究、加大皖南现实民俗活动及其文化的调研和皖南民俗文化相关理论的研究,打造区域文化研究的品牌特色使研究基地成为皖南民俗文化的学术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注重皖南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研究,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三)建设思路

1.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地方政府决策、企业发展所需,尤其是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需要,确定具体研究任务,凝练具体科研项目

2.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积极开展横向合作,对接政府决策需求和企业需要,充分发挥研究基地的服务功能

3.加大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力度,通过校本教材的撰写、校内外学术讲座和网络课程的开和选修课程的开设等方式,提升培养满足地方建设需求人才的教学能力,充分实现研究基地学术研究服务人才培养的功能

 (四)主要任务

1.着力加强科学研究

鉴于“十三五”期间中心三大研究方向的研究基础和所取得的实绩,以及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态势,“十四五”期间,中心将继续在此三大研究方向着力加强科学研究,注重皖南与江南文化的贯通性研究,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具体研究如下:

1皖南江南民俗文化研究。

2皖南江南戏曲文化研究。

3皖南江南宗教文化研究。

2.深化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建立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促进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强化中心研究服务教学的功能,培养地方性、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1充实中心专兼职人员结构,建立稳定的研究团队

围绕个研究方向,确立学术带头人,并充分吸纳校内外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中青年教师和专家学者进入团队,力争团队规模达到30人左右。中心项目向中青年教师倾斜,开展学术调研与交流活动,提升专兼职人员的学术视野进一步提升中青年教师学术研究能力,扩大其学术研究影响。

2加大科研服务教学力度,培养专门性人才

积极与校与教务处、科研处及相关二级学院合作,在整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开设选修课、学术讲座和指导学生创新训练等方式,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对皖南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及其价值的认识;条件成熟时,积极协助文史旅艺等相关学科专业申报专业硕士建设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专门性人才。

3.做好新型智库咨政服务

积极开展中心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强化中心科研服务地方的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努力使中心建设成为地方建设的智库中心。

各研究方向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之需为导向,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积极对接地方,了解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承接地方委托的研究课题。中心定期(每年两期)编撰专兼职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并以工作简报形式报呈省厅,并送呈地方相关部门,以备其决策咨询和参考。

4.推动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

加大学术交流力度,密切关注学术研究动态,了解学术研究前沿问题,促进中心学术研究深入,使中心建设成为皖南民俗文化研究的主阵地。

“十四五”期间,中心主导开展2-3次有关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学术研讨会,汇聚学界专家和地方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人员,共同深入探讨,建言献策。

鼓励、资助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积极撰文参加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扩大中心学术影响。

5.做好资料和信息化建设工作

积极与图书馆合作加大图书情报资料的采集和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充实校图书馆特色馆藏,以支撑中心的学术研究。加大“皖南民俗文化展览室”实物购藏量,丰富民俗文化遗产实物展品,使之成为实物保护、展示与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购置优秀传统文化、皖南区域历史文化数据库,以资校内外从事皖南区域文化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利用;建立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研究成果数据库,既作电子档案资料保存,也备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咨询参考。

(五)优化拓展科研重点方向

中心拟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结合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需要,“十四五”期间,中心研究的主攻方向确定为:深入发掘、整理皖南江南丰富的历史民俗文化遗产科学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大皖南(江南)现实民俗活动及其文化的研究;注重皖南(江南)民俗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注重(江南)戏曲文化、宗教文化的研究。

围绕主攻方向,中心在“十四五”建设期间,仍然设置个重大攻关方向,每年度公开发布并经中心学术委员会评审3个校级重点课题围绕个攻关方向公开发布并经中心学术委员会评审推荐若干(具体名额由省厅确定)省厅重点研究项目,重点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以2-3年为限。

1.皖南民俗文化资源发掘、整理、保护及其应用研究

1)重点内容开展皖南相关民俗文化实态的调研和理论研究,搜集整理池州傩俗文化、皖南宗族文化、古村落文化、庙会文化、民间歌谣方言文化等民俗文化资源资料,挖掘皖南民俗文化资源中的学术文化价值,提升皖南民俗文化的学术品味,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在此建设期内,鼓励、支持中心专兼职人员关注江南文化研究态势,积极申报、承接与江南民间习俗文化相关的纵向、横向项目,进一步拓宽皖南民俗文化研究领域

2)预期成果:出版学术专著、编撰资料汇编或校本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15篇左右,力争高显示度成果及奖级奖项的突破

2.皖南戏曲文化资源发掘、整理与保护研究

1)重点内容:开展以国家级、省级戏曲非遗文化研究,重点开展池州傩戏、青阳腔、徽剧、目连戏、皖南花鼓戏、皖南皮影戏、及皖南民歌等方面研究,整理汇编视听和文字资料,发掘戏曲文化的内涵,提出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对策。

在此建设期内,鼓励、支持中心专兼职人员关注江南文化研究态势,积极申报、承接与江南戏曲文化相关的纵向、横向项目,进一步拓宽皖南戏曲文化研究领域

2)预期成果:出版术专著、编撰资料汇编校本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15篇左右,力争高显示度成果及奖级奖项的突破

3.皖南宗教文化内涵及其当代社会价值研究

1)重点内容:以宗教文化史、宗教文化的当代价值为研究重点,开展皖南地区宗教文化兼及皖南民间信仰的资料发掘、整理和实态调查研究。

在此建设期内,鼓励、支持中心专兼职人员关注江南文化研究态势,积极申报、承接与江南宗教文化相关的纵向、横向项目,进一步夯实、拓宽皖南宗教文化研究领域。

2)预期成果:出版学术专著、编撰资料汇编或点校与宗教文化相关的典籍文献1-2部,发表学术论文15篇左右,力争高显示度成果及奖级奖项的突破。

(六)进一步探索中心体制机制改革

1.完善管理体制

“十四五”期间,中心继续设置在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进行建设与管理。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将依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和《池州学院科研管理办法》,落实好中心实际的具体管理规章,建立和完善中心主任负责制、科研人员流动制、项目合同制、全面开放制等关键的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中心学术委员会会议制度系列规章均须经中心学术委员会审定后实施。

中心在省厅和学校科研处的指导下、在校分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校科研处给予业务上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上的配合;中心工作以简报(每年2期)形式直接向省厅和院领导汇报,并送呈校科研处备案。

中心组建学术委员会,在校内外遴选与中心研究领域一致并在学术研究方面有着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担任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学术委员会由9名专家组成,校内3人,校外6人,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中心学术委员会会议审议中心中长期建设规划校级重点项目及省厅年度重点招标项目评审推荐

    2.理顺建设机制

为确保中心正常运转,促进中心学术研究,实现中心前述的科研任务,充分发挥中心科研服务教学、服务地方的功能,并以此带动全校的人文社科和学科专业发展,我们将采取如下的建设举措。

1拓展研究范围。中心在前期建设过程中,研究方向设定为皖南民俗文化、皖南戏曲文化和皖南宗教文化研究等三个方向,科学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因之我校被长三角三省一市社科联吸纳进入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首批联盟成员单位现根据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际和我校加入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联盟成员单位学术合作相关要求,拓展皖南民俗、戏曲和宗教(含民间信仰文化研究领域,鼓励开展皖南民俗、戏曲和宗教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贯通性、比较性研究。

2强化研究力量。中心科研力量以本校从事皖南及江南地方文化研究的教师为主体,按照前述研究方向组建个研究团队开展实质性的科学研究每个研究团队主动吸纳校外从事皖南及江南地方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并设学术带头人1-2名,带领团队开展具体研究。

3)保障科研经费。除正常的办公经费外,学校将另拨专项经费,并划拨于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账户。经费实行专款专用,用于中心年度科研资料采集、中心研究人员的田野调查、学术交流和成果印刷等。

4)充实图书资料。图书馆在图书采购方面优先考虑中心的科研需要,不断充实特色馆藏库的藏量;学校在图书资料采购经费里划拨专项,添置中心所急需的图书报刊等情报文献资料。

5)配置管理服务人员。中心在前期建设过程中仅配备专职管理服务人员2名,力量稍显单薄。依据中心建设需要,学校将给中心配置专职管理服务人员4名,以强化管理服务、档案和信息化建设力度。

 

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

2020年12月20日

 

 
 
 
 
 

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教育园区池州学院(247000)  电话:0566- 2748870 E-mail: Wnmswh@sohu.com
 皖ICP备020543号